高度重視農民教育培訓釋放兩個信號
知識能力決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的質量。主體發源于農民特別是高素質農民。發展農民教育培訓,培育高素質農民,提升經營者素質能力,才能爲主體發展提供持久動力。連續六屆“全國十佳農民”中,專科以上學曆層次的占61.7%。據統計,美國家庭農場主90%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荷蘭90%的農民受過中等教育,法國農民一般具有高中或大專文化,日韓農民普遍高中畢業。這說明農業從業者的底色決定了農業效益的成色。農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經營者素質的競爭。
全方位構建農民教育培訓格局勢在必行。農民教育培訓要兼顧效率和公平,既要突出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骨幹、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負責人等重點人群,又要兼顧廣大普通農民。要建立從培訓到中職、高職甚至應用型本科相互貫通的人才培養通道。要爲廣大農民知識更新和技能提升提供持續不斷的教育培訓供給。
突出三大群體分類開展人才培養
聚焦重點人群,加大主體帶頭人培訓力度。帶頭人是主體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骨幹。《規劃》堅持人才本土化培養和吸收引進相結合,堅持産業中育人、實踐中育人,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範培訓等專項,精准聚焦提升主體帶頭人能力素質,引導返鄉下鄉人員創新創業,補齊農業産業知識短板,不斷發展壯大主體隊伍,讓更多農業從業者成長成才。
聚焦青年接班人,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青年接班人問題極爲關鍵,要高起點高素質。《規劃》突出強調農業後繼者的職業教育,並同步考慮務農農民的學曆提升,實施高素質農民學曆提升行動計劃,量身定制培養方案,探索靈活多樣培養形式,讓更多願意學、能夠學的主體經營者就地就近就便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促進農業職業教育與産業發展有機融合。推進農業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鼓勵支持學生學農務農,引導農業院校辦農教農,培養更多具有較高學曆層次的農村青年和新農人。
兼顾小农户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大国小农是我国基本国情,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长期存在的主要形式,各类主体大多发源于优秀的小农户,小农户综合素质越高,主体整体发展就越优。《规划》抓住主体高质量发展源头,组织冬春农民培训、實用技術培训以及现代传媒等多形式教育普及,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小农户与主体带头人形成“跟得上、带得动”的良性互动,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打好組合拳強化基礎服務支撐
強化政策支持。繼續加大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和學曆提升行動計劃實施力度,擴大覆蓋面,加強政策配套,切實落實農民接受高職教育的生均撥款經費,有條件的地區要將農民接受中高職教育一並納入免學費資助政策範圍,逐步建立從培訓到中職、高職甚至更高層次教育的系統配套扶持政策體系。
加快體系建設。加快構建政府主導、多元力量參與的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農廣校作爲農民教育培訓專門機構,要發揮體系覆蓋全國、農民影響力大的優勢,進一步強化組織服務職能。實施“雙百”工程,引導涉農院校更多承擔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龍頭企業等社會力量要發揮各自特長,推進科技成果承接轉化,提供實習實踐、創業孵化、跟蹤指導等支持服務。要加快形成各類資源在機構間和區域間協調對接、共建共享、優勢互補、高效協作的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狠抓提質增效。堅持需求導向,關鍵是精准,要選對人選准人,科學確定培養目標和規格標准,有的放矢。要分層分類分級開展培育,選好師資、用好基地、配好教材,促進人才培養與供給匹配,突出針對性、有效性。要加強師資建設,優化隊伍結構,打造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優秀師資隊伍,促進共享共用。要完善質量監督與考核機制,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解決,形成良性循環。
全程指導服務。知識能力轉化爲具體經營實踐是一次巨大的飛躍,極爲困難、風險很高。要突出高素質農民培育與創業興業、生産經營實踐緊密結合,整合各類資源,通過結對幫扶、交流考察、技術指導,實現知識和技術的高效轉化應用。建立教育培訓、成果轉化、技術推廣、經營服務、創業支持一體化的全程跟蹤服務機制,特別要在産業發展、用地政策、信貸擔保和金融保險方面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創業成功率,提升生産經營效益。
促進服務主體多元發展和服務方式創新
|
|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張照新 |
|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2年)》重點圍繞四個方面,加快構建立體多元、功能互補、複合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的能力,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支撐。
一是促進各類服務組織多元化發展。各種服務組織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優勢,各自適合不同區域、不同産業和不同規模的農戶。要積極支持各類主體進入農業服務領域,競相發展,發揮各自的功能作用。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揮統一經營的功能,爲農戶提供生産性服務。鼓勵農民合作社利用貼近農戶、聚焦産業的優勢,向成員提供各類産中作業和産銷服務,發揮紐帶作用。引導龍頭企業通過基地建設和訂單方式爲農戶提供全程服務,發揮産業鏈的服務帶動作用。支持專業服務公司利用其資金、技術和機制優勢,爲農戶提供專業化技術服務,成爲社會化服務的骨幹力量。推動供銷社利用深耕農村多年形成的農資供銷網絡,延伸服務鏈條,拓展服務領域,成爲社會化服務的重要力量。要看到,我國農業産業處在加速變革進程中,服務主體急劇增多,服務內容大幅拓展,不同服務組織的功能作用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演進。因此要以包容的心態和動態的眼光看待各類服務組織的發展定位,通過市場競爭形成立體多元、功能互補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二是加快服務方式和機制創新。一方面要以生産托管服務爲重點加快服務方式創新。近年來各地立足于各自産業特點和農戶需求,在實踐中探索出了豐富多樣的農業服務方式。尤其是起源于山東的生産托管服務,將耕種管收等生産作業統一托管給服務主體,有效解決了傳統小農戶技術水平偏低、勞動力不足的難題,成爲廣受歡迎的服務方式創新。針對當前多數農村地區空心化、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要把生産托管作爲政策支持重點,引導服務組織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産業和不同經營主體的實際需求,發展單環節托管、多環節托管、關鍵環節綜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種托管模式,爲農戶提供保姆式、集成式服務,把小農戶帶入現代化生産軌道上。另一方面引導各類服務主體加強聯合與合作。隨著城鄉居民消費需求不斷升級,農業産業鏈不斷拓展,參與服務的主體不斷增加,服務內容不斷增多,不僅需要服務主體與生産組織合作,也要求各類服務主體協同協作。因此,應鼓勵各類服務主體與經營主體之間、服務主體與服務主體之間,圍繞同一産業或同一産品的供應鏈,以資金、技術、服務等要素爲紐帶,通過服務聯合體、服務聯盟等不同方式開展聯合與合作,實現功能互補、融合發展,切實提升産業的整體質量和效益。
三是完善支持政策體系。我國農業比較效益相對偏低,部分小農戶對社會化服務支付能力不足,尤其是對清潔生産、循環經濟等增收效果不明顯但外部經濟性較強的作業服務,支付意願不強。而面對衆多分散的小農戶,服務主體的組織成本和作業成本也相對較高,成爲社會化服務發展的雙重制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需要完善的支持政策體系。近年來國家財政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對于推動社會化服務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資金總量相對偏少,政策精准性仍然存在不足。下一步要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基礎上,瞄准重點領域,創新支持方式,提升政策效能。一方面,各地要針對本地農戶急需而服務組織發育不足的領域,選擇優先扶持的重點和方向;另一方面,要根據扶持的對象和環節采取有效扶持方式。在産中環節,可以根據作業量和價格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助;在産後的市場營銷、品牌建設、金融保險等環節,則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建設公共服務平台等方式,引入專業化服務組織,爲經營主體提供顧問式、菜單式服務,提高服務針對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發揮財政資金的支持效率。
四是推動形成規範有序的市場環境。農業生産作爲自然生産過程,與服務主體的服務行爲有關,更受多種自然因素的影響,從而給服務質量和效果評價帶來難題,不但影響了農戶對服務的接受程度,還導致服務主體良莠不齊,難以形成良性競爭。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健全服務標准體系。可以由政府部門或服務組織行業協會、標准協會等單位牽頭,立足于當地産業實際和社會化服務的需要,研究制定各類作業服務的標准和規範,爲服務質量和效果提供公平公正的評價依據。其次要加強服務合同指導監管。要在尊重市場的前提下,引導服務組織合理確定各環節作業服務的價格,指導服務主體和農戶規範簽訂服務合同,合理確定雙方的權利和責任,減少雙方的爭議和糾紛。再次要完善服務主體信用評價機制。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建立社會化服務組織名錄庫,對各類服務主體進行動態監測,開展信用打分和分級,作爲行業管理和政策支持的依據,促進服務主體的優勝劣汰,實現農業服務業的良性發展。
|